
报道显示,透明APP在后台长期开启,不仅会额外消耗手机电量、流量,频繁弹窗推送广告,有的还会通过技术手段使手机按键失效,强制用户观看广告。类似不法软件横行背后,往往是非法获利的灰黑产业链。此类APP除了推送广告获取收益分红,还会进行诱导下载恶意扣费;一些软件甚至诱导用户开启麦克风、摄像头等权限并进行键盘记录,以窃取用户照片、通信录、短信、位置等个人隐私,进而成为实施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工具。
对如此披上透明图标作妖的APP,该如何整治?人们的手机安全、信息安全如何保证?一来,用户在安装使用APP时应格外留心,不要点击不明链接,尽可能通过正规应用商城下载应用,同时可以在系统设置中打开相应的“拦截”选项,以避免不小心安装上恶意程序。
二来,捉隐形“内鬼”更须“钟馗”发力。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技术和能力,尤其要加大对透明APP等流氓软件的惩治力度,不仅要对其及时下架,还要追究其开发者的法律责任,增加此类行为的违法违规成本。
透明APP虽然是新出现的一类不法软件,但APP越界收集个人信息、侵犯用户隐私等并非新问题。为整治APP乱象,近年来相关部门连续推出重磅举措。比如,2021年工信部曾对200余万款APP进行技术检测,通报、下架违规APP2000余款;2021年12月,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对应用算法推荐技术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治理和相关监督管理工作,作出进一步规范,用更精细化的制度给APP收集个人信息和算法推送戴上“紧箍”。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APP必须规范运行。针对透明APP等不法软件新载体,APP应用商店要把好准入关,监管部门更要不断提升监测能力和技术检测水平,加大处置和曝光力度,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只有各方都尽好自身职责,才能真正清除那些违法、违规APP的作妖空间。